發(fā)布時間:2020-8-8 分類: 行業(yè)資訊
百度IDL院長林元慶 歸結起來,不難發(fā)現百度整個技術體系目前正在形成以下特點:一個中心,兩大方向,四大AI要素,四大云計算應用平臺。 一個中心,即以“百度大腦“為中心。 百度IDL院長林元慶表示,百度目前全力押注的人工智能航向,最主要的就是希望打造出“百度大腦“,讓機器在多個領域擁有與人腦類似的能力,比如語音、圖像、自然語言處理、語義分析等,并且在此基礎上擁有大數據之后的用戶畫像能力。 兩大方向:技術開放平臺,ABC體系。 首先是開放平臺思路,即以開放的思路打造整個技術體系,開放百度技術以讓更多外界研發(fā)和應用加入其中。目前,百度已經在深度學習、自動駕駛、NLP等領域推出了開放平臺。 其次是“ABC體系“,該體系主要是對百度基礎技術體系的概括,“ABC“的總結則來自百度總裁張亞勤。在ABC體系中,A是AI(人工智能),B是Big Data(大數據),C是Cloud(云計算)。 其中,B所代表的Big Data(大數據)是百度一直擁有的基礎技術優(yōu)勢,而且作為底層基礎能力,將依靠“A“AI(人工智能)和“C“Cloud(云計算)平臺實現應用,并且值得注意的是,百度之所以加快打造開放平臺,目的也是讓更多百度搜索之外的數據可以匯集進來,數據越大,可能帶來的價值也就越大。 百度基礎技術負責人、百度云聯(lián)席總經理劉煬 四大云計算平臺:天算、天智、天工,天像。 實際上,無論是算法還是大數據,背后都離不開“計算力“方面的保障。對此,百度基礎技術負責人、百度云聯(lián)席總經理劉煬則分享了百度在云計算為核心基礎的“計算力“方面的思路:概括而言是“一基四天“。 一基指的是“基礎云“,包括計算、存儲、網絡、安全。這也是傳統(tǒng)云服務的基本要素。 更具方向性意義的是開放“四天“: 第一是“天算“,百度云智能大數據平臺。 第二是“天智“,人工智能平臺。 第三是“天工“,智能物聯(lián)網平臺。 第四是“天像“,智能多媒體平臺。 目前,這四大基礎平臺都已通過開放的方式,賦能更多中小企業(yè),并試圖讓更多百度之外的研發(fā)者參與進來。 四大AI要素:深度學習、大數據、大計算,大應用。 此外,圍繞百度整個技術體系的“旗艦核心“,百度IDL院長林元慶歸結了四大AI發(fā)展要素,也是百度當前最核心的研發(fā)集中方向。 這四大要素分別是:深度學習、大數據、大計算和大應用。 具體為何是這四大方向,林元慶認為背后的邏輯可以歸結為:有了更好的算法,就有更好的技術,有更好的技術,就能有更好的產品,就會使更多的用戶來用,因此這是一個正循環(huán)。 此外,這四大要素還會以具體平臺實現落地: 第一是深度學習的平臺。把百度的深度學習平臺PaddlePaddle開源,做成一個非常好的開源系統(tǒng)。 第二是開放百度為代表的大規(guī)模的計算資源。不管是CPU還是貴得讓你買不起買不到的GPU,百度自己買,開放給你用?!斑@個計算資源跟PaddlePaddle我們會向社會開放和科研單位開放,他們只需要一個賬號,就可以在這個平臺上去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和人工智能的研發(fā)?!?第三是大數據。百度會和目前的共建單位,以及未來可能的合作單位一起定義問題““通過數據或Benchmark來定義人工智能。 “我們會去看哪一些人工智能的方向是人工智能領域一些非常核心的,同時也需要技術突破的。這些方向,百度跟合作單位會投入很大的力量,吸引非常多的科研單位到這個平臺上我們一起來做研發(fā)。我們提供深度學習平臺、大計算平臺和大數據平臺,我們一起研發(fā),希望能夠在一些技術上取得非常大的突破。“ 第四是大應用。在上述研發(fā)進展取得不錯技術之后,希望能在百度諸多平臺上應用起來,讓這些研發(fā)出來的技術能夠獲得非常廣泛的應用。 此前,百度牽頭成立的“中國深度學習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“已經正式揭牌,兼任該實驗室主任的林元慶表示,將會以百度為核心,聯(lián)合合作伙伴一起推出國家級的七大AI應用平臺:深度學習平臺、生物特征識別平臺、聽覺感知平臺、視覺感知平臺、新型人機交互平臺、知識產權平臺和標準化平臺。 其中,深度學習平臺是最基礎的平臺,將由百度來搭建,核心基礎是百度的PaddlePaddle深度學習平臺。具體方向上,一方面是開放PaddlePaddle 深度學習平臺,另一方面是開放深度學習的計算模塊,不管有GPU,還有大機型的CPU,希望把這個建成中國最大的深度學習平臺。 聽覺感知平臺。包括語音識別、語音合成、語義理解,還有后端的一些資源。將由百度和清華大學一起做,該技術還讓百度入選了2016年的MIT全球十大突破技術榜單。 視覺感知平臺,包括檢索識別、清晰圖像識別、醫(yī)學影像分析等,未來目標是希望拿到一張CT,就能讓機器分析出是不是有癌細胞。這個平臺由百度和北航共建。 生物特征識別平臺。這個技術代表性的是人臉識別等,但未來的目標是生物特征識別、身紋識別、虹膜識別等身份識別。值得一提是,在2017年MIT十大突破技術中,該技術里上榜的所有公司均來自中國,分別是:百度、阿里巴巴和Face++。這平臺會由百度和清華大學共建。 新型人機交換平臺,值得關注的是其中會融合計算機視覺的AR。未來目標是把各種自然的交互系統(tǒng)放在一起,打造一個基于AI的交互系統(tǒng),無論是觸摸、語音語義識別、自然語言理解,以及計算機視覺等,都融合到一起。這個平臺由百度和北航共建。 另外兩個平臺是知識產權保護和標準化平臺。知識產權保護由電信研究院來打造,會包括知識產權分析、趨勢研究以及研發(fā)建議等。標準化平臺,則由電子四院來研究,目標是把實驗室研發(fā)出來的很多技術都標準化,希望很多研發(fā)出來的技術,當它足夠成熟的時候,能夠應用在各個行業(yè)。
周一周五 8:30 - 18:00
客服QQ