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:當解決完各種流量獲取問題后,需要解決的是讓關注者持續(xù)閱讀的問題,很多公司平臺訂閱號的文章閱讀率從最初的10~15%下降到5%了,但是個人號通常閱讀開啟率會高很多,可以維持在10%以上甚至更高。 這是一個我的關于堅持的故事,做的不夠好,但是讓我意識到“堅持“很重要“ 從14年年底開始,我便偶爾寫些創(chuàng)投相關的行研報告、分析文章發(fā)布在主流互聯(lián)網媒體上,逼迫自己不斷思考和深入分析的同時,也吸引了很多投資同行、創(chuàng)業(yè)者、從業(yè)者的關注,過程中我并沒大注意積累流量,其他媒體平臺文章閱讀量每篇累計10~80萬閱讀量,但是我自己的訂閱號“瞰見“卻只有2000左右的訂閱量。不過這2000關注的好處卻不少,大大降低了我的信息和人脈獲取成本,借此之便還孵化了相關行業(yè)的項目獲取了股權收益,舉辦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活動也獲取了約15萬元的收入。 我想說的是回報多與少并不是重點,重點在于這就是流量的價值,價值還不小。而且個人的流量基本不會被大平臺吸走,持續(xù)做就會逐步積累,同時關注的人越多,你對待這個事兒的態(tài)度也會越認真,越能產出好內容。做個人品牌流量適合于很多勤奮愛思考愛分享的人,也適合各種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。 那么該如何做流量呢?最近我拿自己做了一個月的試驗:大概連續(xù)寫了1個月自己的訂閱號“瞰見“,前后嘗試了不同的內容和風格,跟過熱點寫過自嗨系列,被吐槽掉粉過也被圈內小小瘋轉過,還做過創(chuàng)業(yè)投資相關的一些微信群、支付寶收費群,也嘗試了免費和付費的線上線下分享“總之整個過程特別像“微商“! 最近我用1周多的時間雖然沒更新,但是也沒閑著。和很多在做個人流量品牌的朋友一起碰撞,結合自己的體會對這段“微商“經歷做了總結。 個人品牌內容最大的價值在于:在內容相關的領域中,與關注的人們建立了高于平臺的垂直的信任關系。上一代明星,粉絲恨不得90度角仰視,而現(xiàn)在的個人品牌內容關注者們只是用5~10度角接近平視,平視的關系是真實和信任的基礎。不同類型個人品牌流量的變現(xiàn)能力在上一篇文章《長尾理論打敗馬太效應,個人品牌流量大有機會》中有具體分享過,價值就不再多說了,這里主要說怎么做效果可能會更好。 按照人們關注的需求,我覺得把個人品牌內容類型分為2種比較適合:一種是工作學習類內容,一種是生活方式類內容。前一種內容是逆人性的,人們需要依靠自制力強迫自己去閱讀,對于有價值的內容傾向于收藏而非轉發(fā),因此此類內容很難快速獲取關注量的增長;后一種內容是順應人性的,絕大多數(shù)人會愿意主動關注,遇到有共鳴的文章也很容易轉發(fā),流量相對而言更容易增長?;ㄙM同樣的時間精力,前一種內容流量做到后一種的1/10就已經很不容易了。 最近主要嘗試了逆人性的工作學習內容如何傳播。做個人品牌流量和做互聯(lián)網流量的核心思路我覺得是一樣的,大致可以分成這幾個環(huán)節(jié):流量獲取、關注轉化、分享轉發(fā)、持續(xù)閱讀、合理變現(xiàn)。即使錯過了微信訂閱號內容紅利期,在這5個環(huán)節(jié)上分別優(yōu)化就能慢慢將關注量積累起來。
流量獲取“借助外力 大多數(shù)人朋友圈能有1000人就很不錯了,初始階段依靠朋友圈、微信群獲取流量就會比較有限,即使是標題黨也不能帶來多大改變。我是14年偶然把車后市場的研究報告投稿到了36Kr、虎嗅,又留下了個人微信號,文章發(fā)出后的2天內有約500人加了我的微信,其中投資人占15%左右,創(chuàng)業(yè)者占20%,剩下主要是互聯(lián)網和汽車行業(yè)的從業(yè)者各占一半。此后15年我又利用工作外的時間,先后完成了10多篇“互聯(lián)網+“分析的相關內容,每篇文章都可以幫我增加300~1000的新朋友。 依靠這種方式跨界,獲取信息、人脈的速度和質量遠遠超過人肉打探和參加線下活動,這種方式下,半個月便可以擁有一個全新行業(yè)的初始信息和人脈,更重要的是這些人脈是有足夠信任基礎的,因為不大體認可你他們也不會想找你。這便是我獲取流量的方法,依靠外力,與媒體合作,提供媒體需要的內容,也獲得我想找到的人,與一些大的流量節(jié)點在內容上合作都可以有同樣的效果。
關注轉化“是干貨而非熱點 跟熱點是之前媒體、自媒體們很喜歡的套路,我也嘗試了下,發(fā)現(xiàn)閱讀效果確實會比較好,至少是非熱點文章閱讀量的2倍,如果熱點一出,3、4個小時內跟上閱讀量能到達4倍以上??墒菍τ趥€人品牌流量,即使做到每天都能5小時內跟熱點也可能依然是然并卵的,只做到閱讀量高對提高關注量沒什么大用,因為:
關注量 = 閱讀量 “ 關注轉化率 - 流失關注量 在3、4年前瘋狂跟熱點是獲取關注的有效方法,因為那會兒流量的連接主要是通過注意力轉化,當人們有穩(wěn)定足夠的獲取熱點的信息來源后,就沒有必要再去關注新的內容節(jié)點了。除非熱點是和你自身屬性相關度非常大,否則再多分析批判都不大起作用,因為擅長分析批判的人也都已經有幾十萬百萬的粉絲了,紅利期同樣快過去了。 我的訂閱號只有3500左右關注量時,熱點內容最好的是單篇達到1.6W閱讀(《給你講個笑話,我是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的投資人》)這篇文章就是和我本身的工作屬性直接相關的,所以轉化了約500關注量,效果還算不錯。正常熱點文章單篇閱讀量在3000~5000之間,但是每次只能轉化40~100的關注量,而且次日還會有30~50%的關注流失,也就是說單篇最終只能轉化20~50的關注量。 而經過我思考和總結的“小眾“文章單篇約1000~1500閱讀量(沒什么人轉發(fā)其實還挺郁悶的),但是每篇的最終關注轉化可以在50~100之間,如果通過虎嗅或者36Kr轉載,不做任何引流優(yōu)化,又可以增加100~300關注量,比如上一篇文章?;剡^頭來分析我寫的報告文章為什么在媒體上閱讀量可以不小,我覺得很大原因是我會花7~10天時間來完成一篇內容,聊遍行業(yè)資深人士和報告內涉及公司的人員,再連續(xù)2、3天把最干貨和要點提煉出來,相比絕大多數(shù)用幾個小時完成的熱點、碎片信息文章,優(yōu)勢就在這里,幾乎沒有人會用超過7天的時間來完成一篇內容,只要你不比別人笨,比別人更有耐心就也可以跑出來。
分享轉發(fā)“社群的價值 在微信公號后臺里能看到每篇文章的閱讀、轉發(fā)數(shù)量,之前一篇講訂閱號運營的文章提到平均每次轉發(fā)到朋友圈可以帶來10個閱讀,這也就是說如果“轉發(fā)/閱讀量“越接近“1/10“就越可能形成一篇小爆款文章,《給你講個笑話,我是創(chuàng)業(yè)公司投資人》一篇“轉發(fā)/閱讀量“是1/12,而我的冷門文章“轉發(fā)/閱讀量“大約是1/15~1/20。也就是說如果希望轉發(fā)效果好,就要想辦法把“轉發(fā)/閱讀量“做到接近1/10。 工作知識類內容受眾窄,不容易獲得主動傳播,除了很多媒體慣用的在內容中引起讀者共鳴的手法外,還需要依靠被動傳播來提高內容的曝光度。 社群是個很有效的方法。在北京,應該很多人都有遇到過信仰宗教的年輕人在街頭傳教,在沒有利益的驅動下,這背后的驅動力著實強大。如果說宗教教會是終極的社群狀態(tài),那么微信群就是最初級的社群狀態(tài),甚至算不上是。不過即使是微信群也已經有很大的作用,因為文章一旦寫的很長可讀性容易變弱,很多表達不充分的地方用語音分享更為有效率。我便嘗試了將關注的人們集合到群里,在群內做更充分的語音分享,也與大家有了更多的互動,也懇請過大家?guī)兔D發(fā)文章,新增了關注的人后繼續(xù)語音等方式分享再產生轉發(fā),這樣就可以持續(xù)下去了,如果內容有價值效果就會還不錯。 關于微信群的運營方法還在探索中,不過有一點很重要,就是不一定越多人在群內聊天就越有價值,因為這種聊天更多產生的是碎片信息,并不能提高人們獲取有價值內容的效率,比如我的幾個收費群,無論是微信群還是支付寶群,基本很少有人在群內聊天。
持續(xù)閱讀“打卡機制 當解決完各種流量獲取問題后,需要解決的是讓關注者持續(xù)閱讀的問題,很多公司平臺訂閱號的文章閱讀率從最初的10~15%下降到5%了,但是個人號通常閱讀開啟率會高很多,可以維持在10%以上甚至更高。在這一點上我做的并不好,只能分享觀察和了解到的方法了。 打卡機制可以提高閱讀率。比如最近做的很好的小北,情感生活類內容,她的“每晚9點9分和你說晚安“就是一個很好的打卡暗示,給了大家每天關注她的理由,而且能夠形成清晰的記憶。還有可以通過活動來形成打卡機制,比如說輕斷食、讀書會,就是很好的活動打卡機制,最近已經有做讀書會的訂閱號,幾個月做了800萬訂閱。 這4步便是做個人品牌流量的大致方法了,這次沒有探討變現(xiàn)模式,因為這與選取內容方向類型直接相關,后面的文章會做分享。這4步方法雖然與很多做個人號的大咖遠不能比,但是也算是一套普適可行的方案,適合于很多愛思考、愛分享的人。分享干貨工作量大,閱讀量低,不過于人于己都有著很高的價值,做1、2次分享容易,但是堅持持續(xù)產生價值卻不輕松了,這就需要耐得住寂寞,保持自我!
«
土巴兔清華校園招聘宣講:尋找未來筑夢師 實現(xiàn)智能家居夢
|
秦絲進銷存上線攝影服務 打造商家資源生意圈
»